做大型商空的建築師、重視設計前的設計的室內設計師,會如何思考共享廚房?可以從前輩的經驗中汲取什麼,作為未來分店的考量呢?基本上是帶著這樣的心情,來參加「龍吟研論」的沙龍講座:趨勢專賣店-想買獨處時空。

今天的主講者共有3位,一位是龍吟研論的研究經理-黃祈璿Celeste,在西班牙長大,曾在中國大陸,某快銷品集團中做過行銷,最後回來台灣做研究。擁有豐富跨國生活經驗的他,更能敏銳地感知到不同文化的特殊性及背後相同之處。今天主要分享的是:「獨處需求與價值」。

第二位講者是林明娥建築師事務所及朵力設計的主持建築師,接手過IKEA建築設計、威秀影城規劃設計,中國、台灣的大型商業空間案都在她手中完成。空間設計案需要理性與感性,而林建築師將從「Happy times」為主軸,分享她的案例與經驗。

第三位講者是空間制作所的高陞霖設計師(原名高弘樹)。待過建築業、都市計劃,最後回歸居家空間設計。人稱室內設計界的心理諮商師,高設計師認為自己若能好好了解每個業主生活的故事,能讓他們的生活有所改變,往理想生活邁進。今天則是分享:「設計前的設計」,發現業主說出口及沒有說出口的需求。

三點關鍵收獲-

如果只能寫下三個重點,那就是從QA發問時獲得的呀!:
#【設計,要讓「共享廚房」的互動交流很順暢】
當問到:「由於KOOK Living共享廚房,它既是一個公共空間,但它目前又座落於大樓之內,感覺又像居家。究竟在設計上,該如何去定義它呢?」高設計提到:共享廚房的設計重點不是廚房,風格也不用挶泥於去想要像家,或是餐廳。而食物本身就是一個能讓人交流的主體。重點是如何讓這裡的人更自然地產生交流分享,如何才能讓一群人下廚的過程中,動作不會衝突,能很順暢地下廚。才是設計更大的重點。

我想這個回答,其實也回應了高設計師所說的:「Lifestyle,要先想究竟要過什麼樣的”Life”。」先勾勒出理想的生活樣貌,再思考如何透過設計讓生活能順利演出。這部分再談下去,或許談的便是不同的行為,及其相對應的空間配置、活動動線、燈光搭配等元素了吧。

最近接到一些預訂,也不斷反應了交流互動的重要性。預訂者會問:你們有建議怎樣分組會比較好玩嗎?參加者會跟朋友說:你可以帶有意思的女生一起去KOOK Living,很適合近距離互動。

或許,更適合KOOK Living共享廚房的名字,其實是「高互動廚房」來著。而「高互動」的確需要許多設計呀,除了硬體外,更有流程等,等著挑戰!

#【共享廚房在燈光設計上,要注意如何打光讓食物看起來好吃】
可以思考如何藉由”燈光”讓蕃茄紅,讓綠葉翠綠新鮮~回想KOOK Living空間設計時,一開始倒沒想太多呢!只想到整體風格呈現,燈光的部分只想到要能營造讓人放鬆的氣氛,讓走進來的人都能自然卸下防備,可以放心大聊。

#【思考公共空間設計時,從自身出發思考怎樣引發情緒】
由於林明娥建築師做了相當多的公共空間,讓我不禁發問:「在設計公共空間時,會需要考量大眾的需求嗎?或是該在自己的創意與大眾的需求間找到交集?」林明娥建築師說:「從自己的經驗開始,想想什麼可以讓自己exciting,而許多exciting的moment是來自於旅行。」有了提案之後,再去和案主溝通討論~~~

建築師講到這裡的時候,突然想起之前的雙連快閃店,那時在找試營運的點,雖然自己對廚房很陌生,但因為開店前才去德國旅行三週,其中在Goslar就遇上了一間理想中店的樣子,也就按著理想情境找房了XD。不過,我的轉化就粗糙了許多>’’<。

期待KOOK Living第二家店,能設計得更好!

歡迎來KOOK Living共享廚房 西門店 下廚聚會,一起下廚一起玩
官網 https://www.kook-living.com
粉專 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kook.living

— — — —— — — — — — — — — — 分段筆記— — — — — — — — — — — — —

Part1-獨處需求與價值

從當代世人如何看待獨處,獨處究竟不堪嗎?抑或是一個基本需求?更解釋了,30–45歲人想與人相處在一起,又需要獨處空間的矛盾。這一代的人重視互動與交流,因此在居家空間設計上,會希望有更多家人共處的空間,ex. 大餐桌,除了一起用餐外,平時孩子也能在這裡寫功課,媽媽可以偶爾看一下~又或是廚房解放了,不在是密閉空間,而是能讓老公、小孩一起加入,分攤家務的環境。然而,開放交流空間,也似乎相對地壓縮了獨處空間。

有的人便開始利用「一個人的活動」獲取獨處時光。ex. 洗碗、上廁所,別人不會跟我搶的時間。或是更抽離的人,光是望著一幅畫,就能感覺擁有了自己的時間。許多軟性設計,讓群、獨能共存。

 

Part2-Happy times

林明娥建築師說,回顧過往的作品,大抵皆扣著一個核心--Happy times,而要構建happy times,可以思考應用的有八大面向:Visual impact、Emotion、Scenarios、Expectation、Interaction、Surprise、獨享、群體。其中,我覺得最難的是Expectation,來這裡的人期待什麼,而又如何創造一個可以滿足他們期待,甚至超出他們的期待。最好奇的是「獨享」在公共空間,究竟要如何設計~

20年前的威秀影城,在發想時便想到為什麼電影只能是發傳單知道,買票的時候為什麼要排1個小時的隊,排到的時候,還是阿桑在賣票,買到之後坐在小小擠擠的位置裡。能有什麼改變?林建築師和業主討論時,便提到:要讓來到影城的人感到Exciting~~,而且這樣的興奮感,要一眼就感受到。給人強烈紅色印象的威秀,用紅色的建材視覺,刺激著來訪者及經過者的目光與心。

林明娥建築師還提到誠品林口店(樹下閱讀)、苗栗尚順購物中心(一層一個主色調的繽紛歡樂場域/外牆結合原民圖騰/開窗數7×8=56有玄機)、IKEA台中店(入口處結合台灣印象-天燈)等設計發想及實例~相當豐富精彩。

最後,林建築師的案例是-自己的家。一開始選擇了建築系,是想蓋一棟自己的家,而這個夢想在當了30年的建築師才實現,也是累積30年功力的成果。她提到:「家的設計,起點不是家,而是從回家的路上就開始了。」選擇家的地點,要在陽明山,就是因為喜歡仰德大道,在綠意盎然的夾道樹蔭下回家,從回家起就讓人期待。還有很多巧妙設計,ex. 能坐在室內賞月的空間、保留既有的壁爐、讓人羨慕的開放廚房、給男主人專屬小便桶,1–4樓通有。

Part3-設計前的設計

開始畫設計圖之前,先了解屋主對生活的想像是什麼。有人是屆臨退休,孩子陸續成家立業,不再需要留孩子房,倒是自己和另一半待在家裡的時間久了,或是相處了一輩子,也開始需要各自的生活空間。有的人是成家了,未來會想有個孩子,要準備孩子房……。居家空間設計會因為生命階段而轉換。而究竟要設計成什麼樣子,又跟屋主、其他關係人的理想情境及他們之間的權力關係有關係。說話多的人不一定有權力決定事情。設計師更要懂得察言觀色。

然而,居家空間設計裡,有的人是使用者,有的人是決策者,有的人是不住在屋內卻是不容忽視的重要訪客,例如婆婆。這麼多人的需求,需要一應而足嗎?或是該如何呢?高設計師說:「室內設計師其實就是一個資源分配者,光線是資源、空間大小是資源、與門口等地方的距離是資源…,不可能公平的,設計一定會有私心,要把資源給需要的人。」

例如,家族包袱沈重的居家,要怎麼設計?像是客廳得夠大,要能容納全家族的人齊聚。得夠氣派,讓婆婆帶朋友來時,能炫耀。然而,小媳婦照顧完全家人,如何照顧自己。和小媳婦聊著,聽到了關於獨處空間的需求。雖然只是在大房子裡找到採光好的小角落,就能讓小媳婦,可以暫時脫離俗事。既保住了家族氣派,也兼顧了小媳婦的生活小確幸。

退休後的夫妻居家怎麼設計?在高設計師提到的案例裡,不乏50多歲以上的夫妻開始要分房睡,而不同的夫妻又有許多小故事、各自在意的細節,要仔細注意及處理。例如,有一對夫妻要分房睡,而男主人的個性較內向,女主人個性外放善交際,在空間配置上,就讓女主人的房間離門口近一些,男主人則擺在內角。又由於雖然分房睡,但還是不要讓外人一看就知道,因此,在兩間臥房都擺了King size的雙人床,讓外人不至於看了床之後忍不住想問:你們分房了嗎?此外,兩間房之間各設計了廊道串連,並共用洗手間。客廳裡的沙發,使用兩個弧形沙發,一個看室內,一個看海。該一樣在客廳,卻能各自保有自己的時空。

此外,還介紹了有孩子的家可以怎麼設計?有落水山莊夢想的屋主,設計師如何不經意地給予超乎期待的驚喜!案例連連,每個故事都讓人回味。此外金句還包含了:

# 可以盤腿上去的椅子,就是自己的小島。
# 你聽別人的故事,才能說另一個故事給對方聽。